家電網-HEA.CN報道:不知道屏幕前的你下次選擇電飯煲的時候,會選日本品牌還是中國品牌呢?當然,它們兩者現在都可能是“中國制造”了。
正所謂“干飯人,干飯魂,干飯都是人上人”,提及對米飯的喜愛,恐怕沒有哪國國家能和我們相比,“飯者,百味之本。”在餐桌上,可以沒有大魚大肉,但一定要有一碗白飯,這樣才叫完整。

而作為可以自動、便捷烹煮米飯的產品,電飯煲自然成為了我們最熟悉的家電,從以前的彈簧式電飯煲到現在“十項全能”的智能電飯煲,電飯煲也在一直跟著時代發展。這里有一個熱知識,雖然我們對于米飯的熱愛毋庸置疑,但實際上,世界上的第一臺電飯煲卻是由日本發明的,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不過,據媒體報道,作為推動電飯煲發展的先驅之一的松下公司卻在近日表示,將于2023年6月停止在日本國內生產電飯煲,并將把生產移交給中國工廠。此前,松下高管曾經表示,“中國市場的商品功能和價格競爭非常激烈。這個市場有大量企業誕生,同時又有大量企業被淘汰。”
從到日本搶購電飯煲,再到中國電飯煲迎頭趕上,所謂風水輪流轉,小嘮今天就借這個話題,和大家一起嘮嘮電飯煲的“前世今生”。
要談到電飯煲的發展史,自然少不了這張圖片,憑第一感覺,大家覺得它會是個啥?

沒錯,這個一眼看上去就是個木桶的東西,就是某種意義上的世界第一臺電飯煲。它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由日本人井深大的東京通訊工程公司發明的,而井深大正是大名鼎鼎的索尼創始人之一。不過,雖然說它是電飯煲,但其實就是一個木桶裝上了一個簡易的發熱裝置。
據發明者井深大后來的回憶,用這個“電飯煲”蒸出來的米飯要不水分很大,要不就米粒碎裂,根本無法下咽。“我們無法把它做成一款成功的產品,最終放棄了這個想法。”因此,這款“電飯煲”并未投入市場,其原型則擺放在索尼檔案館收藏。
時間來到1955年,同是日企的東芝制作了帶有定時功能的電飯煲,這也是世界上首臺真正意義上實現量產的電飯煲。這款電飯煲的原理其實并不復雜,就是我們小時候在家里使用的雙耳彈簧電飯煲,電飯煲分為內鍋和外鍋,前者裝洗好的大米(適量水),后者則全部裝水,等水完全燒干后電飯煲會自動停止加熱,實現定時效果。

電飯煲很快受到市民們的歡迎,資料顯示,一個月后東芝公司生產了20萬個電飯鍋。4年后,半數的日本家庭購置了這種鍋。人們紛紛稱贊,這個發明縮減了很多家庭耗費在煮飯上的時間和人力。而在中國,第一臺類似原理的簡易電飯煲——大名鼎鼎的三角牌電飯煲,也在1963年由廣州輕工集團所生產。

東芝的成功很快帶動了其他企業的熱情。1960年,松下推出自動保溫式電飯煲,這也是是第一臺具有保溫功能的電飯煲,也標志著電飯煲進入了電子控制時代。隨后,松下便接過了電飯煲發展的接力棒,1972年,松下推出電子控制電飯煲;1979年,松下推出第一臺微電腦控制電飯煲,可以自動控制火力大小;1985年,松下推出具有定時煮飯功能的電飯煲;1988年,松下研發推出第一臺IH電飯煲,其采用電磁加熱方式,可以實現1300W的火力,電飯煲正式進入IH時代。

在海外市場,名聲在外的日本電飯煲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當時,去日本旅游的消費者幾乎人手一個電飯煲。《去日本買只馬桶蓋》的文章就提到:“到日本旅游,順手抱一只電飯煲回來,已是流行了一陣子的“時尚”了,前些年在東京的秋葉原,滿大街都是拎著電飯煲的中國游客。我一度對此頗為不解,日本的電飯煲真的有那么神奇嗎?我向陪同的工程師請教了這個疑問。工程師遲疑了三秒鐘,然后實誠地告訴我,日本電飯煲的內膽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創新,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會黏糊,真的不錯,“有時候我們去日本,領導也會悄悄地讓我們拎一兩只回來。”

在文章最后這樣寫道:“‘中國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處,而僅僅在于——能否做出打動人心的產品,讓我們的中產家庭不必越洋去買電飯煲/馬桶蓋。”
事實上,我們看到,中國電飯煲的確做到了。隨著九陽、美的、蘇泊爾、格力等一眾中國家電品牌不斷發力,從開始的“借鑒”,到“彎道超車”,中國電飯煲只用了短短數年時間,就完成了超越。數據顯示,2018-2020年,我國出口電飯煲數量分別為5256.4萬臺、5261.43萬臺和4941.59萬臺,成為全球最大的電飯煲出口國。
當然,不僅在產量上,在技術上,一眾家電廠商也在不斷精進,為我們帶來了諸如球釜電飯煲、0涂層電飯煲等電飯煲新品,在美味、健康各方面更上一層樓;在日本、新加坡等以米飯為主食的國家,中國電飯煲也成為了各大賣場的主角。

不知道屏幕前的你下次選擇電飯煲的時候,會選日本品牌還是中國品牌呢?當然,它們兩者現在都可能是“中國制造”了。十塊已到,咱們下次再聊~
(歡迎關注家電網微信jiadianwangHEA,點擊閱讀 家電網頭條,最新家電、科技資訊,最專業的新聞資訊解讀,我們期待與您分享交流)
(家電網? HEA.CN)
責任編輯:編輯F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