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網-HEA.CN報道:即便小米、vivo等中國廠商響應印度號召,落地印度設立工廠,大力推進供應鏈本土化,仍難以改變印度政府對中國投資嚴重的防范和猜忌心理。如何應對越來越險峻的市場環境,將是中國手機品牌在印度市場上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近日,Canalys發布的一份數據報告顯示,2023年第二季度,印度智能手機市場表現堅挺,出貨量穩定在3610萬部,同比僅下降1%。標志著在經歷連續三個季度下滑后,出現輕微復蘇的信號。
報告還顯示,在印度手機上出貨量前五的品牌,中國手機廠商占了四個。

不過,印度政府似乎并不樂于見到這種情況。印度財政部不久前再度對中國手機品牌發起指控,通知印度議會稱包括小米、vivo和OPPO在內的中國主要智能手機制造商逃避關稅并在印度進行非法匯款,額度巨大。這些指控極有可能會導致印度政府對中國手機品牌進行新一輪的打擊。
來自多方面的挑戰
中國手機品牌進入印度市場的時間并不算早,但其發展速度卻非常驚人。2014年,OPPO、小米、vivo相繼進入印度。僅僅兩年過后,中國廠商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便達到46%,印度本土品牌市場份額下滑至19%。2019年,小米、vivo、OPPO、realme在印度合計出貨9990萬臺智能手機,占印度智能機總出貨量比例65.5%。
印度自己也并不是沒有“高性價比”的手機產品:7月4日,印度信實工業子公司Jio Platforms電信公司發布適用4G網絡的功能手機——Jio Bharat 4G手機,售價不足1000盧比(約合88元人民幣)。其他印度品牌也計劃推出廉價智能手機。
但是市場研究機構印度Counterpoint公司卻認為,它們可能很難找到買家。從長遠看,廉價手機市場將持續萎縮,可能不具有商業可行性。否則,中國那些品牌早就闖進來了,而不是撤出去。
那中國手機品牌在印度是否就沒有對手了?答案是否定的。如今,印度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全球第二大手機制造國。尤其是蘋果的銷量,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第二季度印度的iPhone銷量超越了德國和法國,首度躋身蘋果iPhone銷量市場前五,僅落后于英國、日本、中國和美國。有分析師預計,印度市場將貢獻蘋果未來5年15%的新增收入,蘋果未來10年在印度市場的年收入將達到400億美元。
更大的購買力也讓蘋果、三星等國際大廠加大對印度的布局。雖然印度手機市場出貨量前五的品牌中中國手機廠商占了四個,但三星仍穩居市場的頭把交椅,占據18%的市場份額,出貨量達660萬部。
而蘋果方面,為了加大在印度的滲透率,其在4月中旬先后在印度孟買和首都新德里開設了兩家蘋果直營店。這是繼2020年在印度正式開通線上銷售渠道后,蘋果首度涉足印度的線下渠道。
中國手機品牌還面臨來自印度政府方面的施壓,去年開始,米、vivo、OPPO等品牌陸續遭印度政府指控“逃稅”“非法匯款”“涉嫌洗錢”,并遭遇審查暗流。多個品牌都遭遇印度政府的突擊審查。
在“偷稅漏稅”的罪名之外,印度政府也將中國手機廠商排除在其產業激勵政策之外。
2020年,印度國家電信和信息技術部發布“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宣布政府將在5年內提供超4000億盧比的財政補貼用以激勵電子制造業發展。在印度政府列出的“符合申請條件的企業名單”中,既有Lava、Dixon、Micromax等印度本土公司,也有三星、蘋果等外國手機廠商,唯獨不見小米、OPPO、vivo、一加、紅米等中國企業的身影。
同時,印度手機品牌也沒有放過這次機會,重新推出了新的產品和戰略,以低價、本土化、愛國主義等為賣點,吸引了一部分消費者的注意和支持。例如,Micromax推出了“IN”系列的智能手機,強調其是“Made in India”的產品,并打出了“我們是印度人,我們不會放棄”的口號;Lava推出了“Z”系列的智能手機,宣稱其是“Designed in India”的產品,并打出了“Proudly Indian”的標語。
現在在印度手機市場的中國品牌,正在面臨來自多方面的挑戰。
后退還是防守
面對挑戰,中國手機品牌的態度也有所不同。
2022年榮耀CEO趙明在線上接受媒體采訪,被問及印度市場的作戰計劃時,卻說到,“眾所周知的原因,榮耀團隊撤出了(印度)。”
無疑這一監管風波,榮耀認為這是“不可承受之重”。
不過,一些在印度已經有不少根基的中國品牌,卻選擇轉變思路,應對挑戰。此前,小米、OPPO和vivo等中國手機廠商們,都響應了印度政府提出的“Made in India”口號,手機從原來的“Made in China”,變成了“Made in India”被赫然標注在外包裝盒上。
小米印度公司還表示,該公司正在大力投資 10000-15000 盧比(約 872 - 1308 元人民幣)的設備市場,從而奪回失去的市場份額。
有行業人士分析認為,印度擁有比中國更全面且低成本的中低端智能手機市場全產業鏈。中國手機廠商對此難以割舍。據印度中國商會和印度中資手機企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中國手機企業在印度工廠已經超過200家,貿易公司500多家,投資額達到30多億美元,為印度創造50多萬個就業崗位。
此外,在國內市場份額下滑明顯的當下,印度等海外市場也是中國手機品牌的強力收入來源之一。據小米公司2022年財報顯示,小米境外市場收入達到1378億元,占總收入的49.2%。在國內市場的飽和及競爭的加劇背景下,印度這樣重要的海外市場他們的確不舍得放棄。
值得擔憂的是,在當地一些政客、媒體的煽動下,印度經濟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民間多次掀起“抵制中國貨”浪潮。即便小米、vivo等中國廠商響應印度號召,落地印度設立工廠,大力推進供應鏈本土化,仍難以改變印度政府對中國投資嚴重的防范和猜忌心理。如何應對越來越險峻的市場環境,將是中國手機品牌在印度市場上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家電網? HEA.CN)
責任編輯:編輯F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