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網-HEA.CN報道:盡管海信方面的代表對海信視像以及海信家電即將合并的消息予以否認,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兩家公司合并的可能性并不小。
盡管海信方面的代表對海信視像以及海信家電即將合并的消息予以否認,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兩家公司合并的可能性并不小。
近日,有消息稱,知情人士透露,海信集團正在醞釀消費電子與家電業務的整合事宜,并預計在未來實現港股上市。該知情人士相當謹慎,指出目前相關討論仍處于初步階段,最終是否付出實際行動尚未有定論。
海信相關人士的否認態度不難預料。在涉及兩家企業、三個交易所以及兩個地區的情況下,合并計劃面臨的法律和監管難題并不小,最終也可能會因此流產。
不過,消息在12日傳出后,市場表現出樂觀情緒。當日,海信視像收報26.26元人民幣,升3.76%;海信家電則收報26.62港元,升6.99%。

有需求,有準備
海信視像與海信家電兩家公司合并的消息并非空穴來風,甚至可以說是早有跡象。
從海信系業務發展的角度來看,海信視像和海信家電分屬兩家上市公司,容易受到體制壁壘的影響導致供應鏈協同長期低效。因此,在海信家電已經在港股上市的情況下,通過資源整合提高兩家公司的協同效率的優先級大于赴港上市。
兩家公司合并后可以形成一個業務更加全面、規模更龐大、故事更動聽的“家電航母”。這對于吸引大型投資機構、獲得更高估值倍數非常有利。此外,隨著業務發展,海信視像和海信家電之間的業務交叉和潛在的同業競爭問題會越來越凸顯。通過合并可以從根本上理順業務架構,減少復雜的關聯交易。
基于上述發展的需求,今年4月,海信集團進行了董事會調整,引入了3位具有資本背景的新成員——鼎暉投資董事總經理焦樹閣、私募基金背景的王新宇及青島啤酒前董事長金志國。當時,家電網對此解讀為,通過資本賦能完成C端業務的整合,實現海信視像與海信家電的深度協同。
其中,鼎暉投資董事總經理焦樹閣的加入是一個關鍵信號。2013年,美的集團啟動整體上市方案,核心是通過換股吸收合并已上市美的電器,實現集團的整體上市。而鼎暉投資成為了美的集團整體上市的深度參與者。
消息顯示,2011年末,鼎暉科技通過收購美的集團股權的方式,推動了美的集團的整體上市。業內人士指出,鼎暉科技等PE機構的加入,為產業資本帶來了充足的資金支持以及豐富的資本運作和企業管理經驗,令其整體上市構想快速、高效完成。
在此背景下,今年4月海信集團董事會的調整也被解讀為“走美的整體上市老路”的信號。因此,有觀點認為,海信預計采用的一種可行性方案是海信視像向海信家電的所有股東(包括A股和H股)發行新股,以換取他們手中的海信家電股票。合并完成后,海信家電法人資格注銷,其全部資產、業務并入海信視像,并由新的海信視像作為主體申請在港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投資者對業務模式單一或存在同業競爭的公司會比較謹慎。合并后,新實體業務更多元,治理更清晰,能更好地滿足港股的上市門檻和投資者的偏好。換句話說,一個業務更全面、故事更動聽的綜合性科技企業,相比兩家業務相對單一的公司,通常能獲得更高的估值溢價。
懸而未決的關鍵問題
盡管合并并赴港上市能夠滿足海信整體業務的發展需要,但海信的表態仍然相當謹慎,并表示相關計劃仍處于初步探討的階段。這意味著,任何具體方案都遠未成型,存在計劃最終流產的巨大可能性。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在于合并涉及的資本操作頗為復雜。
據了解,目前海信視像已經在A股上市,而海信家電更是實現了A股+H股兩地上市。這意味著,兩家公司合并的資本運作橫跨上海、深圳、香港三地證券交易所,涉及中國大陸以及中國香港兩個市場不同的監管規則以及不同類型的投資者。
海信視像與海信家電的合并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尤其是涉及H股和A股股東換股比例的核心問題,需要與三地監管機構進行充分溝通并獲得批準。這個過程耗時且存在變數。
事實上,即便是在單一市場中,上市的資本運作也常常面臨來自監管和市場環境的挑戰。此前海信視像曾試圖分拆信芯微科創板上市,然而相關上市計劃在歷時三年后,仍然因為各種原因而不得不終止。
此外,另一個不確定性來自于海信家電。海信家電2025年上半年的營收增速已放緩至1.44%,創下近六年中報的最低水平。其傳統的暖通空調業務貢獻了近半數營收,但受國內家用及中央空調市場容量下滑的影響,增長動力明顯不足。這意味著,合并后的新實體將不得不立即著手應對海信家電主營業務的疲軟問題,分散了本應聚焦的戰略精力。
盡管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同時海信視像與海信家電的合并目前僅停留在市場傳聞階段,但其背后的戰略邏輯是清晰且合理的。面對行業競爭、技術變革以及自身發展的需要,通過合并來提升協同效率、集中資源、并打造一個更具競爭力的綜合性平臺,無疑是海信系在未來發展中一個值得考慮的選項。
(家電網? HEA.CN)
責任編輯:編輯K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