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網-HEA.CN報道:總之,長視頻平臺這場變革剛開始,咱就等著瞧,看它們能不能逆風翻盤,整出更多精彩!
這幾年愛奇藝、騰訊視頻這些行業巨頭,為了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賺得盆滿缽滿,可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拼了老命!
他們瘋狂地“瘦身”,大刀闊斧地搞優化團隊,還搞出個所謂的“精品化劇集戰略”,把那些啰里啰嗦、毫無看點的劇集毫不留情地統統砍掉。
就拿 2024 年來說,網劇數量倒是不少,像《與鳳行》《玫瑰的故事》《邊水往事》之類的,但要是跟 2023 年那爆火得一塌糊涂的《狂飆》相比,今年長視頻平臺的劇簡直就是黯然失色。這些劇基本沒啥大的水花,很難在觀眾中出圈,更別提引起全網的熱議啦。就算是唯一有點熱度的《慶余年第二季》,還因為廣告多得讓人崩潰,被網友們瘋狂吐槽。

如今國內長視頻平臺所面臨的困境,其實跟全球傳統影視公司沒太大差別。優質內容的產量那是嘩嘩往下滑,而且還變得越來越保守。
放眼全球的影視劇市場,不管是好萊塢,還是日韓,包括咱們國內,都特別熱衷于搞 IP 衍生、經典翻拍。演員和主創也就那么幾張熟臉換來換去,毫無新意。
就比如說古偶劇這一塊,粉絲們仔細一統計,發現《周生如故》《錦衣之下》《陳情令》的導演,幾乎把各大平臺的古偶劇都給承包了。在市場環境不太理想的情況下,投資者只相信有成功經驗的人。但這么一來,就弄出個小圈子,觀眾們早就看膩歪了。
判斷一部長劇有沒有注水,不能光盯著集數看。不同的題材需要的篇幅那肯定是不一樣的。但從 2015 年開始,長劇集數就跟坐了火箭似的一路飆升,不管什么題材都拼命往長了弄,活生生搞出個虛假繁榮的局面。
2020 年的時候,廣電總局就提倡劇集別超過 40 集,還鼓勵搞 30 集以內的短劇。去年政策更是嚴格起來,明確規定電視劇、網絡劇原則上不能超過 40 集,而且同系列中每部劇跟前一部開播間隔一般不能少于 12 個月。
從 2023 上半年到 2024 上半年,很明顯能看出集數縮短的趨勢。33 - 40 集的劇越來越少,32 集及以下的劇總體上倒是增加了不少,長劇正在努力壓縮集數。
迷你劇的火爆恰恰證明了長劇縮短的必要性!
《我的阿勒泰》,僅僅 8 集,評分卻直接飆到了 8.9 分、!還有《新生》和《邊水往事》,那播放量也是相當驚人。再轉頭看看那些投入巨大的長劇,像《狐妖小紅娘》《七夜雪》,播放量那叫一個慘不忍睹,簡直沒法比。

迷你劇可不是剛冒出來的新鮮事物,在臺灣地區的金鐘獎專門設有迷你劇的相關獎項。而且在海內外也有不少特別優秀的迷你劇制作經驗。
比如說 HBO 的《切爾諾貝利》,僅僅 5 集的篇幅,就把一場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演繹得淋漓盡致。每一集都像是精心雕刻的藝術品,既獨立精彩又相互連貫。
還有 Netflix 的《后翼棄兵》,用 7 集講述了一個關于象棋天才的成長故事,情節扣人心弦。這就充分證明了迷你劇的敘事魅力,不在于集數的多少,而在于如何把故事濃縮成精華,抓住觀眾的心。
國內也有不錯的例子,像《漫長的季節》,12 集巧妙地講述了一個跨越二十年的家庭與社會變遷。它沒有沉迷于歷史的瑣碎細節,而是聚焦于幾個關鍵的時代節點,通過家族命運的起伏來映射時代的波瀾壯闊。

相比之下,長劇現在的處境那可真是慘不忍睹!觀眾大量流失,這從愛奇藝的財報就能明顯看出來。營收下降了,會員收入減少了,廣告收入也不如從前,凈利潤更是慘得讓人不忍直視。而且,現在大家看長劇都習慣開倍速了,這簡直就是對長劇的無情嘲諷,啪啪打臉。
不過這也逼得長視頻平臺搞創新,找活路。像愛奇藝推出“微塵劇場”,主打 6 - 12 集短劇,《我的阿勒泰》就是出色代表。長視頻平臺在懸疑類型上把迷你劇當常規形態,像《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都是 12 集,《平原上的摩西》6 集也能講好故事。
當下得把迷你劇大力推廣,特別是那些冗長的古偶、現代都市題材。用迷你劇形式讓它們更緊湊、精煉,吸引觀眾。
總之,長視頻平臺這場變革剛開始,咱就等著瞧,看它們能不能逆風翻盤,整出更多精彩!
(歡迎關注家電網微信jiadianwangHEA,點擊閱讀 家電網頭條,最新家電、科技資訊,最專業的新聞資訊解讀,我們期待與您分享交流)
(家電網? HEA.CN)
責任編輯:編輯E組